查看原文
其他

五上:第24课《月迹》课文辅读(朗读+解析+微课)

苏城语文 2023-12-29

 24. 月 迹  


◆◆ 课文再现 ◆◆

◆◆ 课文朗读 ◆◆



◆◆ 课文解析 ◆◆





一、课文导读

教材简析:

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、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,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,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,充满童趣。

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分为三部分。第一部分(第1~2自然段)写“我们”堂中赏月,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,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。第二部分(第3~20自然段)写“我们”院中寻月,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,借助奶奶的话,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,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。第三部分(第21~24自然段)写“我们”河边寻月,发现上湾、下湾、水里、天上、弟弟妹妺的眼睛里都有月亮,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。

本文语言动人,充满童真童趣。如,第2自然段,写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;第3自然段写院子里的月光玉玉的、银银的,桂树疏疏的枝、疏疏的叶,这样的描写有儿童的语言特点。文中儿童的想象也颇有趣味,如,在院中寻月时,看见桂树缀满累累的骨朵儿,便“疑心这骨儿是繁星儿变的”;听到奶奶说月亮里有一个女子时,便想到“月亮里,地该是银铺的,墙该是玉砌的…”。文中儿童的感受也很有趣,如,当月亮爬上穿衣镜时,“又都屏住气儿,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,会一口气吹跑了呢”;当奶奶说月亮上有桂树时,“我们都面面相了,倏忽间…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”等语句,都是孩童特有的感受,体现了作者感受的细膩和描写的传神。

课文配有插图,第一幅是月亮透过竹窗帘照进屋子的情景,对应课文第2自然段的描写。第二幅是明月下的村舍全景图,天上的月亮和小河里的月亮相映成趣,古朴的石桥村舍与深静寂的小巷更衬出月夜的静谧。两幅插图与课文描写的意境相符,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。


作者介绍:

贾平凹,原名贾平娃,陕西省丹凤人,当代作家。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,被誉为“鬼才”。他是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和创作精神的作家之一,具有广泛的影响力。代表作有《下棋》《天狗》《秦腔》《月迹》《爱的踪迹》《浮躁》等。曾获我国“茅盾文学奖”“鲁迅文学奖”“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”“法国费米娜文学奖”。


、字词识记

1.我会认组词

悄:qiǎo(悄悄、悄然、静悄悄)累:léi(累赘、硕果累累、果实累累)袅:niǎo (袅袅、袅娜、袅绕)嫦:cháng(嫦娥、月里嫦娥、嫦娥奔月)娥:é(宫娥、嫦娥、嫦娥下凡)嫉:jí (嫉妒、嫉恨、嫉恶)妒:dù(嫉妒、妒火、妒恨)瓷:cí(瓷器、瓷盆、陶瓷)
2.多音字累:léi (果实累累)lěi (长年累月)lèi (劳累)屏:bǐng (屏气凝神)píng(屏风)
3.近义词新鲜一一新奇 常常一一经常 满足一一知足  踪迹——痕迹 款款一一慢慢 兴趣——兴致  满盈——充满 疑心——怀疑 漂亮——美丽   羡慕——艳羡 嫉妒——妒忌 争执——争吵面面相觑一一瞠目结舌 无边无际一一一一望无际
4.反义词新鮮一一陈旧 疑心一一信任 漂亮一一丑陋争执一一和解 粗糙——光滑 灿烂——暗淡 清清晰晰一一模模糊糊
5.理解词语
悄没声儿: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。满盈:全部占满、充满。屏住气:暂时抑止呼吸;有意地闭住气。踪迹:行动所留的痕迹。款款:慢慢地。踪迹:行动所留的痕迹。累累:本文中指接连成串的样子。面面相觑:你看我,我看你,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,都不说话。倏忽:很快地;忽然。袅袅:形容烟气缭绕上升。羡慕: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、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。嫉妒:对才能、名誉、地位或境遇等胜过自己的人心怀怨恨。争执:争论中固执己见,不肯相让。粗糙:(质料)不精细;不光滑。掬:两手捧(东西)。

三、句段解析

1.我们这些孩子,什么都觉得新鲜,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。在孩子们的眼里,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,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,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,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,所以,对孩子们来说,什么都是“新鲜”的,什么都让他们“觉得不满足”。
2.中秋的夜里,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,好久却不见出来,便坐回中堂里,放了竹窗帘儿闷着,缠奶奶说故事。“盼”和“闷”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,表现了孩子们对月亮的喜爱。
3.我们看时,那竹窗帘儿里,果然有了月亮,款款地,悄没声地溜进来,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: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,爬着那竹帘格儿,先是一个白道儿,再是半圆,渐渐地爬得高了,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。月亮“款款地,悄没声地溜进来”,这句话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,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;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。
4.捧着,一动不动的,手刚一动,它便酥酥地颤,使人可怜儿的样子。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,而是缺少发现”,只要你愿意去发现,美无处不在,希望无处不在。“它就有了哩”富含童真童趣。
5.院子中央处,是那棵粗粗的桂树,疏疏的枝,疏疏的叶,桂花还没有开,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,把桂树“累累的骨朵儿”比喻成“繁星儿”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花骨朵儿的细密白亮的特点,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。
6.我突然觉得,我们有了月亮,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。“我们”是月亮的主人,拥有了月亮,就拥有了天空,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,照应了文章的开头。


四、段落大意

第一部分(1~2):写“我们”堂中赏月,描绘了中秋夜孩子们由盼月到看到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屋中,最后看到月亮爬到镜中的过程。第二部分(3~20):写“我们”院中寻月,描写了院中的月光以及月光下的夜色,借助奶奶的话,把院中的桂树和月中的桂树连在一起,写出了孩子有趣的感觉和想象。第三部分(21~24):写“我们”河边寻月,发现上湾、下湾、水里、天上、弟弟妹妺的眼睛里都有月亮,感悟到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。


五、问题解析

1.读课文,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?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。
2.当奶奶告诉孩子们月亮上有桂花树时,孩子们都有什么反应?孩子们先是惊诧,一会儿,身临其境。好像到了无比美妙的境界,似乎自己就在月中,月桂就是院子中间的那棵桂树。
3.后来孩子们又在院子里的什么地方找到了月亮?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、瓷花盆儿上、爷爷的锹刃上找到了。
4.奶奶是一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?奶奶对生活充满激情,是一一个童心未泯的人。同时,奶奶也是一一位高明的教育家。她注重引导孩子们关注外界,探索自然,善于调解孩子们之间的矛盾,善于引导孩子们发现美、感受美。她是文章中的关键人物。中秋之夜,她给孩子们讲述美好的神话故事,她引导孩子们赏月、寻月,最终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理上的最大满足,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。
5.文章为什么要以“月迹”为标题?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;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变化轨迹,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。通过记叙寻月的过程,描绘了美丽的月色,赞美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,表达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。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美好的东西是属于每个人的,只要我们努力去寻找,就能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好事物。


六、中心思想

本文通过记叙一场有情趣的寻月活动,展现了月的神秘与美好,赞扬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,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。同时告诉人们:对光明、美好的事物,只要执着努力地追求,人人都能拥有。
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、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,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,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,充满童趣。


七、拓展积累

描写月亮的词语:玉玉的 满满的 银银的 白光光的     月光如水、月色如银、月明风清、月朗星稀、新月如钩、月影婆娑、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:倏忽间 一瞬间 一刹那 一下子一会儿 一晃儿 一霎那 一转眼描写月亮的诗句:1.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。——《宿建德江》【唐】孟浩然移2.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 ——《望月怀远》【唐】张九龄3.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——《山居秋暝》【唐】王维4.可怜九月初三夜,露似珍珠月似弓。 ——《暮江吟》【唐】白居易


◆◆ 微课教学 ◆◆

◆◆图文解读 ◆◆



素材来源:网络    
整理编辑:晓语轩
免责声明:所有图文、音视频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除非无法确认,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,如有侵权烦请告知,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。

“在看”让我们一起为孩子加油

点这里查看“
下一课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